

第八届“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”评选正在火热进行。142条申报举措创下历年之最,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上海医改持续深化的良好态势。作为全国首创的省级医改创新评选,这项活动历经八载,累计收到667项申报,其引领性和影响力已得到充分证明。
既有的评选机制,侧重对已有举措的“回顾”与“评定”。经由专家和大众共同筛选,那些经过实践检验、产生积极成效的做法得以脱颖而出,进而发挥示范引领、推广辐射之效。这种结果导向、成效导向的机制,本身值得肯定。
但同时我们或可思考:在“好中选优”之外,医改创新的“生产机制”能否进一步优化?能否在诞生之初就更多体现市民的意愿?
医改的根本指向,是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一项创新举措好不好、有没有效,市民群众最有发言权。在举措设计之初就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有助于让改革更精准地对接群众所盼、基层所愿。
这不是要否定专业力量的重要性。医改是极为专业的领域,需要大量专业判断、专业设计、专业操作,但专业性与群众性从来不是对立关系。在专业性基础上充分听取民意、汲取民智,往往能帮助专业决策更科学、更接地气、更好体现“人民城市”的温度与水平。
上海在这方面已有诸多积极探索。许多医院在推出新服务、新举措前,都会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征询患者意见;不少区卫健委和办医主体也建立了常态化的民意征询机制。下一步,或可考虑将这样的机制进一步制度化、常态化、系统化,乃至直接同医改创新举措的孵化、评选、推广等环节更深融合。
比如,创新举措申报时,能否就设置一定的“民意基础”作为前提条件,或为其单列分值。换句话说,就是让大众投票的环节适当前置,不止于事后对既有举措进行投票选优,而是事前就进入举措的设计过程,让日常性的市民建言征集,与医改创新举措的孵化培育直接挂钩。
医改是一场持续而深刻的变革江西股票配资公司,创新是这场变革的动力源泉。创新为了人民,创新更要依靠人民。把问计于民的关口前移,让市民声音更深度地融入医改创新的全过程,上海医改的品牌,会打得更响,也更具生命力。
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